J2 的7點檔,是我每天一放工就想直奔回家的原因。 這個時間是播台劇或陸劇,反正是講普通話的。不是一線劇,所以會有點狗血。但有時候這些小品制作更好看,因為會反映到兩地的流行性話題,如剛剛播放完畢的《唯一繼承者》可以當成台灣美食節目來看。 今日剛播了《微微一笑很傾城》的第2集,看劇名是猜不透內容的。劇情大致是大學生打線上遊戲的愛情劇,當然也有莫名奇妙地有錢(這點在國內也許不奇)、帥哥、美女,少不免有點狗血,但因劇情與IT 有關,我就看得很起勁。對於我感興趣的劇,與其一集一集的慢慢看,我最想就是看每集劇情快速地了解整個故事。恰巧今日無人在家,無人打擾,網上找到了每集劇情,一口氣用了大概1小時看畢,看完的時候手機也只餘下6%電量XDD 《微微》的內容,很有看蔡智恒的《第一次的親密接觸》的感覺 —— 青澀的浪漫,又讓人臉紅耳赤的。加上線上遊戲談戀愛,完全是我中學的時候的回憶呀!我感動的,至少是,單看劇情,這是一個得完整的故事,特別是整人和被整的部分,沒有牽強的地方(遠目~香港的劇!⋯) 因為不是每天我都可以直奔回家看劇,myTBB又轉為收費服務了,看劇透真的很重要 XD 不是每一套劇都可以找到每集劇情,就算有都可能只是提要,或者是有網友撰寫的部落格。《微微》居然在百度有官方詳盡劇情,實在太滿足我的好奇心啦!

Share

可能因為我一直不願意向 Facebook 提供手提電話作身份確認,今早起來發現戶口進入了結界 — being suspended!!… 我就當自己玩 #onedayoffline 療養一下我的重度臉書中毒症。 在這個沒有臉書可瀏覽工作又不繁忙的早上,久違地開了其中一個我喜歡追看的Y! 專欄<<陪你起機:葉志偉>>來看。最近的主題是離婚,其中一篇的其中一句「正如很多故事,有些婚姻是可以挽救,有些是註定失敗的」,令我想起最近於臉書上認識的一個水瓶座網友M。 我眼見很多感性的水瓶座於愛情上都是多災多難。和 M 吃飯吃了近4小時,把她的戀愛經驗聽了一遍後,我感覺她是有人追求就會接受,在一起後自找麻煩,漸漸男人便覺得她很麻煩而分手。雖然她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缺點,但似乎很難忍手忍口不發作。認識她還不算久,但最近有男網友追求她,令我親証她那種明知故犯、怎麼看都沒有好結果的對方還是一頭栽進去的奇妙行為。幸好對方比她更早發覺有問題,還沒有開始就結束了。 旁人很容易就會察覺得 M 的問題,好言相向不要去求神拜佛過份迷信,可惜本人不太聽籲。大好美女,實讓人搖頭嘆氣,要水瓶座理性點分析一下男人實在太難。

Share

自從搬了去沒有地鐵的地區,我就過着搖巴士上班和外出的日子(哭) 巴士也不一定差,點到點,有位坐時也挺舒服,是時間很難預算。 一直以來坐巴士我都喜歡坐下層,貪方便落車,又少了上樓梯走光的危機。但最近我發現坐擠擁時坐樓上更舒服! 因為樓上不能站立,少了站在通道上撞到手踭的乘客,二來一同乘車又站着的人較容易聊起天來,較吵。所以最近我坐到樓上發現無人迫又比較安靜後,都跑到樓上坐去,但要小心忘記下車⋯ 還有,我住那區最主要是新巴和城巴,新巴的巴士較舊,同樣是上長命斜時,新巴的司機通常以低波行駛,但城巴的司機可以以正常速度爬坡,甚至超越前面的新巴,所以城巴比新巴要好坐了!

Share

在討論區打了篇長文,貼過來 back up 自己經驗比較 地區補習社的日文暑期班 vs 城市大學副修日文 vs 日本留學日本語專門學校 1) 地區補習社的日文暑期班 課金咗成4000蚊先上完大家的日本語頭12課,遇着個老師都幾好,但課堂時間有限,有時教唔哂就會 skip 咗D,但我讀咗半年都緊緊 pass 到4級,之後唔太跟得到,3級就 FAIL 咗。 呢D 可以平平地試下學,長期就唔建議 2) 城市大學副修日文 入U 前我已經在上述(1) 讀過下日文,所以 take Japanese 完全係屈分拉 grade。坊間的日本語學校or持續進修幾好都好,我估只有日本文化協會比得上大學課程的嚴格。我是跟一個 part-time

Share

現代社會推崇不要從履歷、外表去判斷一個人,我覺得是沒錯不要被第一印象限制對一個人的判斷,但從履歷和外表的確可以看到一個人不少內在的屬性。 得簡單,一個整潔的人,我認為應該是個對自己有要求的人,願意跟隨主流儀容的人。如是一個臉蛋不完美但透過打扮變得時尚的人,我認為他/她有了解過自己,並懂得包裝,雖然有時會太在意只有自己認為有問題的小地方。所以我更喜歡擁有不同風格大膽嘗試的人,認識自己之餘更願意接受新事物,能夠將新事物適當地加在自己身上不隨波逐流,應該是最高境界了吧。 學歷是一個很明確地分類,但結果含糊的判斷。學歷高者有時混混噩噩,不等於有上進心;學歴低者有時能靈活變通。學習的過程最多的就是背書考試,我認為從學歴可以判斷到一個人有沒有一定的記憶力、分析問題、理解文章/邏輯(閱讀)能力,關係比較不明顯的有於温習時的自我管理和時間管理,在爭取升學及名次之中的壓力管理。 家庭背景、留學經驗等都可以歸納出一個人大概應該是怎樣,有些履歷項目是有好過沒有,但先天/已過去的項目並不一定有比較好或壞,只是一種屬性或特徵。不過,沒有擁有過高等經驗的人,似乎看不出高等經驗所帶來的優勢,例如一般人看富家孩子,只會覺得不能吃苦,但看不到富家庭的高標準下所吃的苦,從而訓練出來的特質。

Share